• ceshi6
更多>>联系我们

通讯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龙子湖高校园区平安大道197号

联系电话: 0371-69103131
0371-69103311

联系人:李老师

红旗渠简介------林州为什么一定要修红旗渠

发布时间:2024/8/22 16:21:10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河南省林州市)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花费十年之功,从山西省平顺县引浊漳河水,在太行山腰上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红旗渠是一个惊艳的高山引水工程,更是一座记载新中国的创造激情和奋斗足迹的时代丰碑。周恩来总理亲切地称之为“人工天河”,人们赞誉其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中国的水长城”“太行山上的蓝色飘带”。2019年9月25日,红旗渠建设者(集体)被党和国家授予新中国“最美奋斗者”的荣誉。

作为一名红旗渠建设者的后人,很多朋友经常问我类似的问题:山高路远、工程浩大,林县人为什么一定要修红旗渠?三年困难时期条件那么艰苦,山区林县凭什么就敢上马修建红旗渠?跨省调水、劈山造渠不容易,人们仅凭双手和简陋的工具,为什么能够修成红旗渠?

QQ浏览器截图20230202095402.png


林县为什么一定要修建红旗渠?


太行山东侧为地质复杂的断层构造,无形中早已埋下了缺水隐患。林县地处南太行东麓,历史上曾经是“山林丰茂、古木参天”,“茂木乔松、木荫浓似盖”,被誉为“北雄风光最胜处”。也许是隋唐五代、宋辽金元的连年烽火毁灭了地面上的茂林乔木,抑或是千百年来人类的过度开发最终破坏了生态平衡,自明以降,林县已然是青山失色、绿水无踪,“童山濯濯,弥望皆是”。由于缺乏良好的隔水层,地表水很容易漏失,河水径流普遍不大,而且地下水埋藏很深,掘井取水也极为不易,严重缺水成为几百年来制约林县发展的最大瓶颈。

缺雨少水造成十年九旱,土薄石厚致使耕种难收。历史上的林县多灾多难,旱灾蝗灾数不胜数,农业生产条件落后,人民生活异常艰难。1944年林县解放时,老百姓政治上已经翻身,但经济上仍然落后贫瘠,“早上糠、中午汤,晚上稀饭照月亮”仍是生活日常。全县98.5万亩耕地中仅有1.2万亩水浇地,其他都是靠天收获的旱地。粮食产量极低,麦子每亩只有30公斤,秋粮亩产也不过50公斤。全县550个行政村中,吃水困难的村就有307个。很多村庄老百姓每天需要跑到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外取水。


QQ浏览器截图20230202100330.png


严重缺水成为横亘在新生的人民政权面前最大的治理难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林县县委认真贯彻党中央要求,带领人民集中力量兴修水利、治理水土流失,努力“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截止到1959年底,全县建成天桥渠、淇河渠、英雄渠等46条引水渠道和要街、弓上、南谷洞等36座中、小型水库,还打水井5652眼,打旱井27120眼,引山泉650处,挖水池2397个,挖鱼鳞坑2235万个,修渗水沟26804条,筑谷坊18500座,修梯田47205亩,植树造林1.25万亩。全县水浇地面积由1.2万亩增长到了20.12万亩,解决了307个村、28万人的吃水难题,水土流失也得到了基本控制。


正当人们乐观地以为缺水再也不是问题之时,1959年春天开始的大旱却像无情的鞭子一样猛地抽打着干部群众的万丈雄心。林县持续半年没有下雨,境内河流几近断流,新建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池塘渐渐干涸见底,田里的禾苗也日渐枯萎,一些偏远山区又出现了群众翻山越岭取水吃的尴尬场景。面对严酷的现实,林县县委深刻认识到了要想彻底改变林县缺水的面貌,必须跳出林县地界,主动到外面寻找可靠水源。经过深入调研和认真决策,引漳(浊漳河)入林(县)工程在紧锣密鼓中走向历史舞台。


分享到:
更多...

上一条:西北工业大学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培训班在我院成功举办
下一条:新年伊始 我们相约红旗渠